“印象笔记”还活着吗?现在成立合资公司了

  如果一款面向中国用户的App到2018年还没有第三方登录入口,只能用邮件注册、登录,它会被大多数人划进“用户不友好”的那一类产品——没错,笔记类应用印象笔记就是这样一款“少数派”。

  作为Evernote的中国品牌,进入中国6年后,印象笔记终于要变成一家独立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了。

  重组后的印象笔记将获得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数亿元投资,建立起美国Evernote公司、中方投资者、中方管理团队三方均等的持股结构。

左起:印象笔记CEO唐毅、Evernote CMO Andrew Malcolm、红杉宽带资本合伙人徐全利左起:印象笔记CEO唐毅、Evernote CMO Andrew Malcolm、红杉宽带资本合伙人徐全利

  这样的股权结构在硅谷公司所谓的本地化里前所未有。这也是硅谷互联网公司首次将互联网/云计算企业的中国业务整体转移至股权及治理架构独立的合资企业下,并转让及授权全部知识产权。

  也就是说,在经历了把中国当成一个销售市场——在中国设立本地营销、销售团队的阶段之后,外企在中国本地化终于有了3.0版本:成立合资公司。

  缓慢的本土化

  如果你第一次使用印象笔记,它仅有的邮件注册入口和登录后首页延迟的那几秒等待时间,会让你马上意识到:这款软件很“不中国”。

  印象笔记曾经的母公司Evernote曾是硅谷最成功的创业公司之一。它创立于2007年,2012年底就加入了“独角兽俱乐部”,估值超过10亿美元。同年,Evernote为中国服务挂了“印象笔记”的牌子,后来“印象笔记”基本变成了Evernote全球在中国的翻译词。

  唐毅介绍,印象笔记只是Evernote的中文版,如果切换至国际语言环境下,则是Evernote国际版本。独立前的印象笔记仅有运营团队,产品和研发都不在中国。

  正是因为硅谷背景,印象笔记在中国的本土化显得较为缓慢。

  比如,用户注册和登录都要通过邮件,但中国互联网行业和用户对移动设备的使用比例要远高于国外的比例,而PC的使用率,特别是邮件的使用率远低于美国。

  “我们连做一个最简单的用微信和手机登陆都要等着美国那边排队,美国又有他们自己的程序,排到中国不一定是什么时候。”印象笔记投资方、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的合伙人徐全利说。

  某种程度上,这种“慢节奏”保证了印象笔记的页面洁净和商业化上的克制,但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什么好事:面对中国这个2016年用户量超过2000万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尽管Evernote加速本土化步伐,与微博、微信等App展开API接入合作,但其响应速度与国内用户的需求相比还是略显缓慢。

  中国庞大的市场容量、用户差异化的需求、飞快的增长速度,决定了Evernote全球一致的产品思路无法灵活服务中国用户。这也是印象笔记此次分拆重组的背景。

(图片来源:digitaltrends)(图片来源:digitaltrends)

  从硅谷独角兽到中国互联网公司

  唐毅介绍,他2015年加入印象笔记后就开始和Evernote投资方美国红杉资本沟通独立运营的想法,2016年10月基本定下了独立的大方向,但成立中国独立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直到2017年底才正式签署,今年上半年才走完了所有流程。

  徐全利说,这个项目历时一年半,不是他操作的金额最大的项目,却是最花精力的一个。“不管交易金额大小,三方合资企业应该是所有交易里最复杂的,因为这涉及到中美双方文化上的差异和谈判侧重点的不同,还有管理层员工的利益怎么保证。这三方利益一定要平衡好。”

  他介绍,美方在谈判中最看重的是知识产权,其次是运营、财务上的控制权,第三是对管理团队决策权,以及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在所有类似交易中,这是中国第一例把全部源代码开放给中国合资企业,而且是美方不控股的中国合资企业。

  得来不易的独立意味着印象笔记可以自主进行经营决策和产品研发,而Evernote作为知识产权和全部源代码提供者。印象笔记的收益不再计入Evernote全球的业务,但Evernote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会持续和印象笔记分享,“双方有长期的技术和合作”。

  独立化半年以来,印象笔记的技术团队、研发团队、产品团队都大规模扩充,现在员工数量是去年年底的两倍多。唐毅说:“这半年数据很鼓舞人心”。

  下一站可能是知识付费

  唐毅表示,印象笔记会“在保持Evernote的优秀基因的基础上,加上第三方登录等更适合中国用户的功能。这些功能逐步使得印象笔记和Evernote是两个不同的产品。”印象笔记将在6月底推出新的应用,逐步引导用户从现有应用上迁移到新的应用。付费用户迁移账户后也可以继续享有高级帐户权益。

  至于印象笔记下一步业务拓展方向,不管是唐毅还是Evernote的CMO Andrew Malcolm都不愿多谈,但值得注意的是,唐毅和徐立新都在近期的媒体沟通会上提到了“知识付费”。

  唐毅称:“中国的知识经济、知识付费,对内容的需求、对内容的认可度,甚至内容付费意愿等等……与国外市场越来越不同,在这些全新的领域,印象笔记能在未来做到非常长足非常迅速的发展。”

  徐全利也认为国内用户对内容的付费意愿较高,印象笔记在“知识领域这个行业赛道没有问题”。印象笔记作为中性平台,可以采集不同渠道的知识,用户增长到一定规模、有更多分享功能后,粘性和活跃度会更高。“印象笔记会像Evernote一样成为国内的独角兽,甚至超过Evernote”,他说。

  数据交给了腾讯

  不久前,印象笔记已经把全部本地数据迁移至腾讯云,并与腾讯社交网络集团(SNG)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基础架构、消费者服务、企业服务、人工智能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之后还会引入更多合作伙伴。

(图片来源:Howstuffworks)(图片来源:Howstuffworks)

  部分印象笔记用户开始讨论印象笔记会不会变得臃肿,还有一部分用户开始担心数据安全问题——但他们可能忘了,从印象笔记6年多前进入中国那天,它的中国用户的数据就是存储在国内服务器上的。

  印象笔记CEO唐毅在媒体沟通会上强调:印象笔记接下来要成为一家“独立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现在看来,这位嘴角总是微微上扬的管理者不仅要面对更多竞争者,还需要安抚自己的用户。



0 条回复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