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数字货币必然壮大 活到最后不一定是比特币
孙骋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一天熔断三次,意味着比特币还处于一个非常初步的发展阶段。”昨天(12月12日),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出席亚太资产管理高峰论坛,就比特币、金融科技监管等问题,接受了全天候科技的采访。
在他看来,央行目前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新一代数字货币正在研发中,活到最后的不一定是比特币。
目前比特币在国内面临着非常严格的监管,巴曙松表示:整个亚太地区,跟活跃的行业创新比,监管是金融科技面临的共同挑战。
“现在监管创新还是不足,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和标准,不利于以金融科技为纽带的资产管理的进一步合作和深入,监管合作和下一步的沙箱计划。”巴曙松表示。
比特币的尸体会从我们面前飘过?
近期,比特币由于价格暴涨、登录主流交易所,再次进入众多普通投资人的视线。
12月11日,比特币期货正式在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上线,1月合约(将于明年1月17日交割的比特币期货合约)开盘报价15460美元,随后在亚洲时段一度跳涨至19000美元的高点,由于上涨速度超预期、波动性较大,CBOE在几小时内进行了三次熔断、暂停交易。
巴曙松告诉全天候科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一天熔断三次,意味着比特币还处于一个非常初步的发展阶段,未来要发展成熟,需要像其它金融产品那样,有现货、期货、期权之间的套利,这几类金融产品间有良好的互动之后,才会成为一个被更多人接受的投资品,目前看,比特币争议还很大。
今年9月,中国政府出台政策,禁止比特币交易及ICO活动,在随后的3个月时间里,比特币的价格实现了巨额涨幅,今年以来比特币涨幅已经超过10倍,数字货币领域正在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
由此,市场形成两派声音,一些投资人认为:中国错过了这一波价格上涨的机会;另一派坚定认为:我国把比特币的风险排除在外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甚至表示:总有一天,比特币的尸体会从你面前飘过。
“比特币底层的区块链技术,能帮助货币体系突破管制,变得更高效、可追踪、不可更改,这些进步反映了市场的一部分诉求,也体现了未来货币发展演进的方向。”巴曙松告诉全天候科技:区块链技术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如果单纯从回报的角度看,买入比特币是一笔好的投资,但是巴曙松并不认为比特币的实验成功了。
“我们建立一个货币制度的初衷不是使那些持有货币的人变得富有,而是让交易变得便利,让整个经济体获益。而这些比特币都没有带给我们。”他曾表示。
目前的货币体系可以主动去做一些改变,改善比特币结构不均衡、过于集中的问题,巴曙松告诉全天候科技:
“我们正在运用区块链技术发展在国内有影响力、新型的数字货币,央行目前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新一代数字货币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中,未来数字货币必然会发展壮大,活到最后的不一定是比特币。”
在应用方面,区块链正在逐步落地,比如银行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发房屋按揭贷款产品,利用App在交易所做股权登记,香港交易所正准备利用区块链技术,做一个股权登记系统,让股权的每一步变更都不可更改、可以追溯。
巴曙松认为这是区块链未来的趋势。这些技术运用在交易所这类金融机构,可以帮大众更清晰地看到公司的股权变化,将来上市,公司的股权架构就会变得很清晰,不会出现股权问题。
金融科技监管需要合作和沙箱
今年9月,中国政府对于比特币实行“一刀切”制度,显示了其对于金融科技的监管力度。
金融科技正在给整个亚太地区的资产管理行业带来新的合作空间,更精准有效的监管方案,正在被各国政府提上工作日程。
巴曙松介绍,对比中美来看,中国的金融科技行业,运用了一些新技术,覆盖空白市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而美国市场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在原有的传统金融体系上,主动通过金融科技来提升效率。
他认为未来中美两国双方合作的重点是:实现金融科技的技术、产品、服务和它的本土化,合作采取不同的方式,包括并购、业务合作以及基于金融科技的资产管理的不同领域的合作,带来的挑战就是风险更加多元化,而且风险也更加隐蔽。
巴曙松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金融市场监管,他表示:“金融科技使得网上的跨地域、跨时区的服务明显增多,所以一个国家的监管机构,已经很难触及这么多跨市场、跨产品的多元化机构。现在各个国家确实在强化监管,总体上来看,整个亚太地区面临的共同的挑战是监管创新不足,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和标准。”
监管合作和沙箱计划,是下一步的合作趋势。
巴曙松呼吁,亚太地区的资产管理机构,应该建立亚太地区的金融科技和资产管理的监管合作组织,来制定亚太地区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监管标准,建立完善监管的沙箱,为产品创新留一定的余地,同时,对于科技创新在资产管理机构、产品、服务监管中的应用,我国的监管也要跟上这些新变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