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保:发挥保险社会管理功能服务食品安全治理
原标题:中国太保:发挥保险社会管理功能服务食品安全治理
10月20日,中国太保集团总裁贺青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论坛上表示,作为专业的风险管理者,中国太保将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不断创新保险产品服务供给,努力成为经济的“减震器”和社会的“稳定器”,在食品安全领域运用市场化方式防范和化解食品安全纠纷,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助力政府加快职能转变,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保险创新服务食品安全治理
上海的食品安全管理走在全国的前列,一方面实现了市场的高度繁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达到了25万家,除满足2400万上海常住人口和数百万流动人口的饮食需求外,还在上海口岸承担了超过全国总量30%的食品进口。另一方面实现了安全水平的稳步提升,食品监测总体合格率超过97%,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生率一直控制在十万分之一以下。
据悉,中国太保与饿了么合作探索全线上大数据模式,通过大数据应用和高科技手段支持食品经营模式创新与产业迭代;另外,针对农村集体聚餐存在的操作场地简陋、操作人员流动性强、缺乏冷冻冷藏等专用设备、涉及人数众多等风险特征,中国太保旗下子公司安信农险推出投保即送土厨师体检,食品安全防范用品送下乡,与监管部门信息互通,餐饮ABC规范化培训等多项产品和服务,农村集体聚餐防赔结合、以防为主成效显著。
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保险参与食品安全治理一直寄予厚望。2011年,上海市实施食品安全法办法,在全国率先提出“鼓励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201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强制保险制度试点;2014年,“新国十条”出台,开始探索食品安全强制保险试点,上海贯彻“新国十条”实施意见,在涉及公众利益的食品安全等领域探索开展强制责任保险试点;2015年,食品安全法(修订)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2017年,上海市发布最新食品安全条例,在全国率先提出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主动投保,首次以条例形式明确高风险企业强制保险义务。
目前,食责险产品不断丰富、食责险风控技术快速发展,主要有校园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厨师职业责任保险、乳品原装进口责任保险等。
服务实体经济践行“保险姓保”
从经济发展层面看,保险业要坚持“保险姓保”,就是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国家领导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强调金融要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对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来说,保险既可以在事前和事中发挥积极作用,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减少事故发生;又可以在事故发生后,整合各方资源提供公正的第三方事故评估服务,并为企业提供充足的救援费用和经济赔偿,帮助企业尽快恢复生产,为企业的稳健、持续经营保驾护航。”中国太保产险董事长、总经理顾越表示。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应将与公众利益关系密切的食品安全等领域作为责任保险发展重点,探索开展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充分发挥责任保险在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控制、事后理赔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今年3月,《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出台,在全国率先提出“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主动投保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通过引入保险等第三方资源,将食品安全共治共建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据悉,与《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配套的相关实施意见也将于近期出台。上海市正不断完善与超大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符合的食品安全现代治理体系。
这对保险业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要做好相关服务、在上海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就要加快摸索出一套符合上海现阶段治理要求的创新服务模式。贺青认为,作为保险企业,在食品安全领域全面推广责任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实现“四个结合”:一是将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与政府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有机结合,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助力政府加快职能转变;二是将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与食品产业健康发展有机结合,助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技术更新,产业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将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与服务民生改善有机结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支持诚信企业发展;四是将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与保险业自身创新服务供给有机结合,保险公司通过与政府、产业和客户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不断积累经验和数据,培养专业人才,完善服务网络,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发表评论